有人知道雨量變率和降雨強度怎麼算嗎?

還有這兩個名詞的意思是?



eakfix">


雨量變率

  降雨的變率與可靠度成反比,即一地降雨量愈少,變率越大,可靠度愈少;反之,一地降雨量愈多,變率愈少,可靠度就越大。降雨的變率和可靠度,對農業設計,關係很大。例如我國長江流域,雨量多,雨季長於黃河流域,前者降雨均勻,年變化小,水旱災較小;而後者雨量集中,年變化大,水旱災較多,常見荒年。潮溼氣候區的雨量變率一般小於50%、但乾燥區域,則為30%~250%,例如台北市最多年雨量為民國三十六年的3,173公釐,最少年雨量為五十三年的1,475公釐,而平均年雨量為2,093公釐,雨量變率分別為52%和30%。(引自石再添等合著(1998),《地學通論(自然地理概論)》,台北市:固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第237頁)

  一地每年的年雨量和該地長期平均年雨量的差數,除以該地長期平均年雨量,所得的百分比稱為雨量變率。

http://biogeo.geo.ntnu.edu.tw/social/lesson2/Keyword2/%ABB%B6q%C5%DC%B2v.htm



降雨強度

  降雨強度公式主要係應用於合理化公式(Rational Formula)上,而合理化公式自Emil Kuichling氏於1889年提出以來,至今已有百年歷史,目前仍廣泛地使用在小面積集水區洪峰流量推估之用。在合理化公式Q = CIA/360中,代表降雨強度之I值估算,實佔有十分重要之地位,因此,國內有許多相關政府單位,分別分析及整理出不同之降雨強度公式,惜這些公式通常未特別說明使用時之適用範圍(或限制條件),本文即是就國內常用各種降雨強度公式其當初分析及整理時,所採用之降雨類別與降雨延時,予以探討而述明其適用範圍,並對降雨強度公式可應用之方法作一說明。



降雨強度公式之型式及單位

  降雨強度公式之型式主要分為二參數及三參數兩種,二參數型式有Talbot公式I = A / (t + B),Sherman公式I = A / t n〔歐陽嶠暉,1983;林秋裕,1984〕,石黑公式I = A / ( t 0.5 + B) 〔張玉田,1974;索明,1977〕,國內常用者為Talbot公式及Sherman公式;三參數型式有Horner公式I = A / (t + B) n,Clerland式I = A / (t n + B ) 〔余濬,1983a;1983b〕,國內常用者為Horner 公式;各公式中之係數A、B、n,為無因次單位,其值依不同集水區降雨特性而異。當三參數型式Horner公式I = A / (t + B) n中之n = 1時,即為Talbot公式I = A / (t + B),而當公式中之B = 0時,即為Sherman公式I = A / t n,因此三參數之Horner公式其精度較二參數之Talbot公式及Sherman公式為佳。 降雨強度公式I之單位,公制為厘米/小時 (mm/hr),英制為英吋/小時 (inch/hr),但公式中之t,由於降雨強度公式推導時係以分鐘作為單位,因此t需以分鐘為單位代入即可,而無需另外換算為小時 (hr)。



http://www.hydraulic.org.tw/taiwan/NO6/%AD%B0%ABB%B1j%AB%D7%A4%A7%AC%E3%A8s.doc